欢迎来到美特斯
行业动态

至尾气检测造假:连检测设备都是假的

发布时间:2023-03-14

尾气检测造假:连检测设备都是假的

机动车检测的重要问题是,很多装备仪器没有履行技术标准。

我今天就要给大家报报料! 5月16日,在 绿色在行动《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澄清专家研讨会 上,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同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1开口,就语惊4座。他炮轰的是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

尔后,研讨会 猛料 不断: 95的简易工况法检测装备是假冒伪劣产品 , 窜改技术标准和考核要求 如果在坐专家们爆料属实,1个可怕现实是:我们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 技术失灵 。预会专家就告知《财经日报》记者,在这1方面,目前的新车、用车两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造假行动。

机动车检测问题普遍

在当日的研讨会上,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原研究员韩应健告知记者,目前机动车检测大量采取的 简易瞬态工况法 是非常准确的检测技术方法,但要严格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推动洋浦石油化工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和质量考核才行。

韩应健说,目前机动车检测问题很多。重要问题就是,很多装备仪器没有履行技术标准。

履行装备标准,对所有装备商的仪器装备严格检验考核,是制定标准的初衷和目的。 但这项工作没有展开,环保部对所有装备商的仪器装备没有建立准入制度。

环保部污控司有关在2009年的1次大会上明确表示,对仪器装备不考核,斟酌弄备案。 韩应健说, 但事实上,备案也没有展开。因而,市场大量出现装备不断压低售价,以低价格争取市场的情况。

计量标准本应当是强迫履行,计量装备不按标准考核,相当于没有标准!这不就是摆明了要让假冒伪劣装备进市场吗? 韩应健说。

韩应健还表示,检测装备控制软件不统1,也是目前检测市场的重要问题之1。检测控制软件由各个装备商自己开发,不能保证对简易工况检测进程的控制与国家标准1致,有些乃至给利用软件生成假数据的做弊行动留下机会。

在这些问题上,环保部、发改委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也通报过行业状态。

2011年,环保部曾发布《关于展开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检查整治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称, 1些地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暴露出检测程序不规范、检测装备可靠性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个别地区乃至出现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动,严重影响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实行效果,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当年10月,环保部通报的整治情况显示,共排查出各类背法背规和不规范检测问题200余项,分别采取了停业整理、限期整改、现场纠正、正告及经济处罚等措施。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印发的《加强 车油路 兼顾加快推动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要求,完善环保检验制度,健全OBD管理制度,将排放记录作为年检的重要内容,对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综合检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沈弘对记者说: 2003年起,各地机动车检测站大量上工况检测装备,蜂拥而上。他们其实不是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而是利益驱使。有些地方没有经过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任由大量车辆排放不合格。

知识产权争议

颜梓清目前是65号文原规定只能用A级材料 简易工况法 国产化项目总负责人。她对《财经日报》记者说: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多名教授及研究员花3年时间研发了ASM、VMAS、LUGDOWN、简易工况法排放检测装备系列产品。

她说,这些研究成果在2003年取得了《科技成果证书》。颜梓清给记者展现的1份当消耗了功使排气温度升高年专家组成果鉴定结论文件称: 这1自主开发的具有自我知识产权规范行业行动的系列产品,属国内首创,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市场推行中,1夜之间就冒出了好几家生产商。 颜梓清说。

北京君泰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曹剑锋对本报记者说,从2006年起,有两家没有简易工况法《制造计量用具许可证》的厂商长时间把持市场,还申请上市。

曹剑锋说,根据这两家公司招股说明书介绍的经营事迹,其销售的 简易工况法装备 共占有市场总量的80以上。

两家企业都在招股说明书中成心隐瞒了金铠星公司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对此,金铠星公司在2014年6月和10月向环保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等部门,就这两家企业的侵权、涉嫌重要信息遗漏和误导性陈说情况进行了实名举报,还向法院起诉了两家公司涉嫌技术侵权。现在案件还在诉讼中。 曹剑锋说。

各地检测监管网络不互通

汽车尾气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来源,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碳氢化合物和1氧化碳超过80,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主要缘由。

环保部监测结果显示,京津沪机动车排放平均占大气污染源的24左右。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今年两会上也曾表示,汽车尾气在大气污染和其他污染中占31左右。这是1个相当高的比例。

上述专家告知记者,目前在新车、用车两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造假行动。目前全国拼凑的假冒伪劣 简易工况法检测装备 占90以上,检测数据误差高达30以上。

各地机动车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限值不统1,新车排放标准限值与在用排放标准相差11~21倍。检测机构 杂、乱、多 。检测买标卖标现象普遍。各地政府投资建设的车辆检测监管网络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对检测作假和虚假数据没法监管。

大多数检测场缺少成套装备技术性能的考核标准、规程和技术要求等相干法规的支持,装备良莠不齐,检测市场混乱,做弊手段多,车虫寄生现象普遍。 北京建筑大学电机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姚圣卓说。

姚圣卓认为,全国重点地区应统1尾气检测方法,加快相干标准、法规、规程和技术要求的制定、补充和修订,研发尾气排放检测用和检定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

对车辆生产环保造假、检测做弊和3元催化剂过期不更换等问题,应当通过加强监管去解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说。